外來人員
一、倡導市外人員近期非必要不來(返)區。
二、中高風險地區人員暫不得來(返)區。
三、所有來(返)區人員,應提前告知返回時間和返回路線。同時:
1.對市外無疫情發生地來(返)區人員:返回時應持48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,查看安康碼綠碼、14天通信大數據及疫苗接種情況。返回后均需要向所在村(居)、企事業單位報備,開展核酸檢測,做好健康監測。
2.對市外疫情發生地區來(回)區人員:落實“3+2”(3天居家隔離+2次核酸檢測)管控措施。
3.對來自疫情發生所在縣(市、區)或直轄市所轄街道人員:嚴格落實“7+7”(7天居家隔離+7天健康檢測)管控措施,居家隔離第 1、3、7 天必須嚴格進行核酸檢測。
居家隔離期間落實鄉(包保部門)干部、社區工作者(企業、項目工地負責人)、基層醫務工作者、公安民警、社區志愿者(企業、項目工地志愿者)等“五包一”制度,居家隔離和健康檢測期滿后,報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備案。
重點場所、重點機構、重點人群
做好重點人群(1.密接、次密切接觸者,包括中高風險地區來(返)宜人員;2.境外入境人員;3.醫療機構工作人員;4.隔離場所工作人員;5.春運服務保障人員;6.農貿市場工作人員;7.快遞外賣服務人員;8.交通運輸服務人員;9.市場監管系統一線工作人員。)的核酸檢測工作, 加密檢測頻次;學校實行封閉管理,原則上每天師生檢測抽檢比例提高到20%,每周落實一次核酸檢測全覆蓋。嚴格落實收寄快遞物品消毒及防護措施。加強快遞管控,公共場所要嚴格落實測溫、掃碼亮碼、戴口罩、日常清潔、通風消毒、保持社交距離、減少人員集聚等措施,強化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和個人防護。加強建筑業、餐飲業等重點行業疫情防控,提高從業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。按照“非必要不舉辦”的原則,審慎組織聚集性活動。
公共場所消毒方法
1、環境物體表面消毒:對公共場所的地面、側壁以及經常使用或觸摸的物體表面如門窗、洗手池、衛生間等部位,用有效氯含量為500mg/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或含量為250mg/L的二氧化氯溶液擦拭或噴灑消毒,每天至少1次,作用30分鐘后再用清水擦拭,去除殘留消毒劑。水龍頭、門把手、電梯按鍵、電梯扶手等較小物體表面亦可使用75%乙醇消毒液擦拭消毒。
2、空氣消毒:公共場所應首選自然通風,盡可能打開門窗通風換氣,如做不到自然通風可采取機械通風方式。在關閉門窗、無人、密閉條件下,也可用0.1%過氧乙酸溶液或含量為500mg/L的二氧化氯溶液,按10mL/m3用量進行氣溶膠噴霧消毒,密閉作用60分鐘后開窗通風。
3、手消毒:盡量避免直接用手觸摸公共區域的門把手、掛號機、取款機等物體表面,接觸后及時用抗菌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,也可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。
4、衛生間消毒:用浸有有效氯含量為500mg/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或250mg/L的二氧化氯溶液的拖把擦拭消毒地面,衛生潔具用有效氯含量為500mg/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或250mg/L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、擦拭消毒,作用30分鐘后再用清水擦拭,去除殘留消毒劑。每天至少1次。
5、垃圾桶消毒:垃圾要及時清運,未清運的垃圾要置于有蓋的桶內,每天用有效氯含量1000mg/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垃圾桶內外表面。
6、空調通風系統:有新風功能的空調系統應開啟新風功能,同時定期清洗消毒,如發現新冠肺炎病例,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和清洗處理,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啟用。